假冷蕨属蹄盖蕨科
Pseudocystopteris Ching (Athyriaceae)
7. 假冷蕨属Pseudocystopteris Ching
名称文献:Ching in Acta Phytotax. Sin. 9: 76. 1964; l. c. 16 (3): 12. 1978; S. H. Wu et Ching, Fern Fam. & Gen. China 296. 1991. ——Cystopteris Maxim., Mem. Acad. St. Petersb. 9: 340. 1858, pro parte, non Bernh. 1806. ——Athyrium Milde, Bot. Zeit. 376. 1866; Tryon et Tryon, Ferns & Allied t. 555. 1982; Kato et Kramer in K. Kubitzki, Fam. Gen. Vasc. Pl. 1: 132. 1990, pro parte.
形态特征:根状茎细长横走,二叉分枝,黑褐色,具残留的叶柄基部,被有稀少鳞片,先端被较多的卵状至卵状披针形的浅褐色鳞片;叶疏生。叶柄长,罕有短者,疏生鳞片,基部黑色,稍变细,但不加厚成纺锤形;叶片广卵状三角形,或长圆状卵形,罕有倒披针形,三至四回羽状,罕为一至二回羽状而末回羽片羽裂,先端羽裂渐尖;羽片披针形、倒阔披针形、罕有卵形或椭圆形,基部一对羽片不缩短或稍缩短,向基部多少变狭,有短柄,罕有下部羽片逐渐缩短,向基部不变狭,近无柄,末回裂片有尖锯齿;叶脉在裂片上羽状,侧脉分离,通常分叉,上部的单一,每齿1脉;叶干后草质或坚草质,叶轴下面有短腺毛或近无毛,罕有稀疏长节状毛;小羽轴和主脉上面不具刺状突起。孢子囊群小,长圆形或近圆形,半侧生或背生于小脉背上,向小羽片顶部往往生于叶脉侧面;囊群盖圆肾形或长圆形,边缘条裂状或睫毛状。孢子二面型,周壁表面具褶皱状突起。染色体基数x=40。
产地分布:本属约有7种,主产我国温带、亚热带山地及青藏高原。印度北部、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区也有分布。我国7种均产。
检索表
1
大中型植物,高通常在60-70厘米以上,最高可达2-3米,第二对羽片起向上的各对羽片都有长柄。分布于秦岭以南高山地区。(大叶假冷蕨群Grex. 1. Atkinsoniana Z. R. Wang) 本群只有1种。
大叶假冷蕨群
1
中小型植物,高一般在60-70厘米以下,第二对羽片起向上的各对羽片几无柄或仅有极短柄。分布于东北至西藏东南部高山地区。
2
2
叶片呈三角形,基部一对羽片最大,长椭圆形至椭圆状倒披针形,其下部小羽片向基部逐渐缩短,基部明显变狭,第二对以上羽片之小羽片常为下先出。多见于海拔3000米以下山地。(假冷蕨群Grex. 2. Spinulosae Z. R. Wang)本群有2种。
假冷蕨群
2
叶片卵形至倒披针形,基部一对羽片多少缩短,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罕近耳形,其下部小羽片向基部不逐渐缩短,至多1-2对稍缩短,各对羽片之小羽片或裂片均为上先出或近对生。仅见于海拔 3000米以上高山。
4
3
叶轴和羽轴下面无毛,一回小羽片基部近圆形,不紧靠羽轴,裂片边缘锯齿细长而指向上。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及秦岭地区。
假冷蕨
3
叶轴和羽轴下面多少被腺体状毛,一回小羽片基部近截形,往往紧靠羽轴,裂片边缘锯齿较短而张开。分布于陕西和甘肃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云南及西藏东南部。
三角叶假冷蕨
4
叶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通常二至三回羽状;小羽片基部不对称,有短柄;叶轴及羽轴无长节状毛。(睫毛盖假冷蕨群 Grex. 3. Schizochlamys Z. R. Wang)本群有2种。
睫毛盖假冷蕨群
4
叶片倒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一回羽状,羽片羽裂至二回羽状,羽片之裂片基部互相以狭翅相连,若有小羽片,基部近对称,无柄;叶轴、羽轴及叶脉上有稀疏的长节状毛。(大卫假冷蕨群Grex. 4. Davidiana Z. R. Wang)本群有2种。
大卫假冷蕨群
5
植株较矮,叶长一般不超过35厘米;末回裂片排列较紧凑,裂片边缘锯齿不长。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
睫毛盖假冷蕨
5
植株较高,叶长可达55厘米;末回裂片细,排列较疏散,裂片边缘锯齿长而尖细。分布于云南西北部。
阿墩子假冷蕨
6
叶片倒披针形,下部多对羽片逐渐缩短。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
大卫假冷蕨
6
叶片卵状长圆形,仅基部2对羽片稍缩短。分布于四川(芦山)。
长根假冷蕨
《中国植物志》第3(2)卷(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