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thyrium Koidz. (Athyriaceae)
12.蛾眉蕨属* Lunathyrium Koidz.
名称文献:Koidzumi in Acta Phytotax. Geotot. 1: 30. 1932; Ching in Acta Phytotax. Sin. 9: 70. 1964 et 16 (3): 12. 1978; S. H. Wu et Ching, Fern Fam. & Gen. China 283-285. 1991. ——Lunathyrium Sect. Lunathyrium H. Ohba. in Sci. Rep. Yokosuka City Mus. 11: 52. 1965. ——Deparia Sect. Lunathyrium (Koidz.) Kato in Bot. Mag. Tokyo 90 (1017): 37. 1977 et in Journ. Fac. Sci. Univ. Tokyo Sect. III. Bot. 13 (4): 390. 1984; Kramer et A. R. Smith in K. Kubitzki, Fam. & Gen. Vasc. Pl. 1: 136. 1990, pro parte.
形态特征:中等大的林下植物。根状茎直立或斜升,先端被大鳞片;鳞片浅褐色、红褐色或深褐色,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膜质,全缘;叶簇生。叶柄禾秆色、栗红色或仅远轴面栗红色,通常比叶片短,基部先端尖削,其上呈纺锤形加厚,腹背呈凹凸面,沿两侧边缘各有一列呈齿牙状凸起的小气囊体,基部被有和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并或多或少被有有节的、曲折而透明的粗软毛,干后易擦落;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倒长圆状披针形,偶有长卵形,羽裂渐尖头,向基部多少变狭,少有仅基部1-2对羽片稍缩短或基部一对最长,一回羽状,羽片深羽裂;羽片披针形、狭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渐尖头,基部平截,往往突然增宽,通常两侧对称,但叶片下部羽片的基部上侧第一裂片有时明显增大呈耳状,无柄,互生或下部的近对生,开展,向下数对通常照例缩短,有时基部一对缩短为小耳片状,羽状深裂达羽轴两侧的阔翅,裂片多数,彼此接近,少有远离,长圆形或长方形,少有呈钝三角形,先端圆或钝尖,少有急尖或近平截,边缘具有浅齿、钝齿或近全缘;叶轴及羽轴上面具有阔边的浅沟,在相交处彼此关闭,不能互通;主脉明显,隆起,无沟,两侧小脉4-6(-9)对,通常单一,少有二叉,斜向上,基部一对侧脉达于缺刻以上的裂片边缘,脉端有狭纺锤形水囊。叶干后草质,绿色或褐绿色,叶轴和羽轴两面或一面及叶脉上下两面多少被有节透明的粗软毛,干后易擦落,裂片边缘及裂片间缺刻处具有透明的三角形齿状细胞,有时亦具节状毛。孢子囊群短线形至椭圆形,长0.5-2毫米,通直,沿侧脉中部上侧着生;囊群盖通常为狭新月形或椭圆形,幼时为短线形,通直,在叶片或羽片顶部、或在裂片基部上侧一脉上有时呈弯钩形、马蹄形或双生一脉,成熟时往往拱起如穹窿形,被成熟的孢子囊群向远轴方向推开,宛如张开的蚌壳,纸质或厚膜质,坚实,宿存,黄褐色,全缘或稍啮蚀,少有具短睫毛,彼此并行,接近如篦齿状。孢子二面型,肾状椭圆形或椭圆形,周壁表面具连续或断裂的褶皱,或具耳廓状、裂片状、乳头状、疣状或棒状突起。染色体基数 X=40。
产地分布:本属约有20种和许多变种,除了蛾眉蕨 L. acrostichoides (Sw.) Ching 1种分布于北美洲东部以外,主要分布于亚洲,我国均产,从我国西部高山,向北经秦岭达东北、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向西到喜马拉雅山西部,向东至华中和华东高山。生于山地阔叶林和针叶林下、灌丛中阴湿处或溪沟边。
检索表
1
根状茎斜升或短横卧;叶下部羽片仅3对羽片稍缩短,基部一对羽片长一般在3厘米以上;裂片间缺刻处有节状短柔毛着生;孢子周壁表面具少数连续或断裂的条状褶皱。分布于东北和华北,亚洲东北部其他国家及北美洲东部。
2
1
根状茎直立,叶下部羽片多对逐渐缩短或仅2-3对稍缩短;裂片间缺刻处无毛或有节状短柔毛着生;孢子周壁表面具多数耳廓状、裂片状、乳头状、棒状突起,或条状褶皱。分布于华北以南地区,日本中部和南部。
4
2
叶轴和羽轴下面的毛细短而稀疏,分布于北美洲东部。
0
2
叶轴和羽轴下面的毛粗长而较密,分布于亚洲东北部。
3
3
裂片互相接近,边缘仅有细锯齿;侧脉单一;叶片和羽片狭披针形或披针形。分布于东北和华北北部,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区及日本北部。
3
裂片以宽间隔分开,边缘有长锯齿;侧脉往往二叉;叶片和羽片阔披针形。分布于黑龙江。
5
孢子周壁表面具耳廓状、裂片状、乳头状、疣状或棒状突起。
14
6
叶下部羽片仅2-3对稍缩短,基部一对羽片长一般在3厘米以上。
7
6
叶下部羽片多对逐渐缩短,基部一对羽片长不足2厘米,往往呈耳状。
12
7
能育羽片上面的节状毛极短,不明显;叶轴和羽轴下面的毛细短而稀疏;囊群盖近全缘。分布于华北、西北、河南西北部及四川北部。
8
7
能育羽片上面的节状毛明显;叶轴和羽轴下面毛较粗长;囊群盖边缘微啮蚀状或短睫毛状。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偶见于四川西部。
10
8
叶片长圆形或倒卵形,下部羽片向基部稍变狭,仅基部一对裂片稍变宽;裂片三角状长圆形,长约为宽的二倍,边缘有粗锯齿;小脉时有二叉。特产于北京密云。
8
叶片狭长圆形或倒披针形,下部羽片向基部不变狭;裂片长圆形,长与宽近相等,边缘仅有细锯齿或近全缘;小脉单一。
9
9
叶草质;囊群盖褐色,膜质,当孢子囊成熟时常被挤到一边。分布于华北、陕西、甘肃南部河南和四川北部。
9
叶近纸质;囊群盖灰褐色,纸质,背面平滑,当孢子囊群成熟时仍覆盖在上面,呈贝壳状。分布于四川北部。
10
中部羽片的裂片约10-13对,特产于四川西部。
10
中部羽片的裂片约14对以上,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及喜马拉雅地区。
11
11
裂片先端钝尖或圆,边缘具浅锯齿,彼此以间隔分开,特产于西藏东南部。
11
裂片先端近截形,边缘具粗锯齿,彼此密接。特产于西藏(米林、巴嘎)。
12
植株矮小,高仅30厘米左右;裂片细小,宽不足2毫米,近全缘,羽片和裂片都彼此接近;叶轴及羽轴下面的节状毛较粗长。分布于西藏,亚东及锡金。
12
能育叶长60厘米以上;裂片宽4毫米以上,边缘有细锯齿,羽片和裂片都彼此以间隔分开;叶轴及羽轴下面的节状毛细短。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北部。
13
13
能育叶长60-70厘米,叶中部羽片长7厘米左右,有裂片13-16对。特产于西藏东南部。
13
能育叶长120-130厘米,叶中部羽片长14-16厘米,其裂片达20-25对。特产于云南西北部。
14
叶下部羽片仅少数几对稍缩短,基部一对羽片长通常在2厘米以上,从不为耳状,叶柄长一般在10-15厘米以上。
15
14
叶下部羽片多对逐渐缩短,基部一对羽片长不逾1-2厘米,往往呈耳状;叶柄长一般在10-15厘米以内。
21
15
孢子表面密具棒状或刺状突起。特产于四川峨眉山。
15
孢子表面疏具耳廓状、裂片状、乳头状或疣状突起。分布于四川、甘肃南部、湖北西部及云南西北部。
16
16
叶片下部羽片三角状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向基部明显增大,其基部裂片向后反弯。特产于四川。
16
叶片下部羽片披针形,向基部不增大,其基部裂片平伸。
17
17
裂片近全缘,或仅有浅圆齿。分布于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18
羽片狭长三角形,或裂片钝三角形;裂片边缘有长锯齿;侧脉时有分叉,至少在中部羽片的基部裂片上有分叉。特产于于云南西北部。
19
18
羽片条状披针形,裂片长圆形,都不为三角形;裂片边缘仅有细锯齿;侧脉单一。分布于四川西部,偶见于甘肃南部。
20
19
羽片狭长三角形,向基部逐渐变阔;裂片矩圆形或长卵形,互相接近,边缘有锯齿;侧脉仅在叶中部羽片的基部裂片上有分叉。特产于云南西北部。
19
羽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向基部不逐渐变阔;裂片钝三角形,互相以宽间隔分开,边缘有长锯齿,锯齿常呈浅裂片状;侧脉多为二叉,偶有三叉。特产于云南西北部。
20
植株较高大,高80-100厘米以上,叶轴及羽轴下面毛细短。分布于甘肃及四川。
20
植株较高80厘米以下,叶轴及羽轴下面节状毛较粗长。分布于四川和西藏。
23
裂片先端圆或钝尖,偶为圆截形。分布于西南至华东,日本中部及南部。
24
24
植株矮小,高不逾30厘米;羽片在12对以内,长不逾5厘米;裂片5-7对。特产于云南。
24
能育叶长通常在30厘米以上;羽片有20对以上,长于5厘米;裂片12对以上。分布于西南至华东,日本中部及南部。
25
25
能育叶长可达1米以上,叶线状倒披针形,羽片25-30对以上。分布于云南,偶见于四川西部。
26
25
能育叶长30-70厘米,叶长圆形或倒披针形,羽片20-25对。主要分布于华东,偶见于华中及云南,也分布于日本。
27
26
裂片较宽大,长8-9毫米,宽约4毫米,边缘有明显锯齿。分布于四川和云南。
26
裂片较短,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近全缘。特产于云南西北部。
27
叶柄通常带褐红色,叶柄及叶轴上的节状毛皱曲。分布于安徽、台湾,日本中部和南部。
27
叶柄禾秆色,叶柄及叶轴上的节状毛通直。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及四川。
28
叶下部羽片仅少数几对稍缩短,基部一对羽片从不缩短为耳状,长一般在2厘米以上,叶柄长一般在10-15厘米以上。
29
28
叶下部羽片多对逐渐缩短,基部一对羽片长不逾1-2厘米,往往呈耳状;叶柄长一般在10-15厘米以内。
30
29
囊群盖背上有短腺毛状附属物。分布于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
29
囊群盖背上无短腺毛状附属物。分布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南部、河南、湖北、四川。
31
孢子表面具少数连续或断裂的摺皱;叶轴和羽轴密被节状长柔毛和鳞毛;裂片边缘毛不显。特产于云南西北部。
31
孢子表面具耳廓状、裂片状、乳头状或疣状突起;叶轴和羽轴只有节状毛,但不密被;裂片边缘生有节状长柔毛。
32
32
囊群盖背上仅在下部生有疏短毛。分布于四川西部及云南东北部。
33
叶轴及羽轴下面毛粗长。分布于甘肃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云南及西藏东南部。
34
羽片三角状披针形,裂片细小,密接,宽仅2-3毫米,先端平截。特产于云南西北部。
34
羽片长圆状披针形,裂片较阔,彼此以狭间隔分开,宽4-6毫米,先端圆形。分布于湖北西部及重庆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