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蕨属蹄盖蕨科
Diplaziopsis C. Chr. (Athyriaceae)
20.肠蕨属 Diplaziopsis C. Chr.
名称文献:C. Chr., Ind. Fil., 227. 1906; Copel. Gen. Fil. 152. 1947; Ching in Acta Phytotax. Sin. 9 (1): 31. 1964. et 16 (3): 12. 1978; S. H. Wu et Ching, Fern Fam. & Gen. China 305. 1991. ——Allantodia Wall., Pl. Asiat. Rar. 1: 44. 1830 non R. Br. 1810.
形态特征:陆生中型植物。根状茎粗而斜升或直立,略被深褐色阔披针形全缘的厚鳞片;叶族生。叶柄草质,基部以上光滑,上面有一条深纵沟;叶片椭圆型,基数一回羽状;羽片1-10对,互生,近无柄,披针形,顶端渐尖或成尾状,基部对称,圆截形,全缘或略呈浅波状;羽片主脉粗壮,上面有纵沟;侧脉网状,在主脉两侧各形成2-4行无内藏小脉的网孔,沿主脉两侧的1行网孔较大并呈长三角形,其余各行网孔较小并呈六角形,近叶边的小脉分离但不达叶边。叶薄草质,无毛,干后绿色或黄绿色。孢子囊群短线形,通直或略呈新月形,通常单生于侧脉上侧,少见双生一脉两侧,在主脉两侧各列成整齐的一行,通常下端达到或接近主脉,上端斜向上或略斜展,不达叶边;囊群盖腊肠形,粗肥,幼时为膜质,灰色,生于小脉上侧,远轴的一边(即下侧边)着生于小脉上,而近轴的一边(即上侧边)分离,但被紧压于发育中的孢子囊群之下,成熟时变厚并变为黑褐色,自上侧张开或常从背部不规则破裂。孢子半圆形,周壁透明,形成有层次的阔翅状褶皱,褶皱边缘及表面均有小刺。染色体基数x=41。
产地分布:现知3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自中国西南部向西到印度,向南经印度支那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萨摩亚群岛,向东到我国台湾、日本南部及菲律宾等地。中国3种均产。
检索表
1
羽片每组1条侧脉离基二分叉,罕见基部合生的两条侧脉出自主脉;孢子囊群通常出自侧脉基部上侧,侧脉离基分叉点大多位于孢子囊群中部附近;羽片披针形,顶端渐尖。
川黔肠蕨
1
羽片每组两条侧脉出自主脉,彼此分离或基部稍合生,罕见1条侧脉离基二分叉;孢子囊群大多出自每组侧脉上出1脉基部上侧,罕见侧脉离基分叉点位于孢子囊群中部附近。
2
2
羽片(至少下部羽片)椭圆状阔披针形或近长方形,顶端通常急缩呈尾状,基部羽片较短小。
阔羽肠蕨
2
羽片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羽片不缩短。
肠蕨
《中国植物志》第3(2)卷(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