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stopteris Bernh. (Athyriaceae)
2. 冷蕨属 Cystopteris Bernh.
名称文献:Bernh. in Schrad. Neu. Journ. Bot. 1 (2): 5, 26. 1806; Ching in Acta Phytotax. Sin. 16 (3): 12. 1978; Kramer et Smith in K. Kubitzki, Fam. & Gen. Vasc. Pl. 1: 138. 1990; S. H. Wu et Ching, Fern Fam. & Gen. China 292. 1991. ——Filix Ludwig, Inst. Hist. Phys. Regni Veg. ed. II. 142. 1757. ——Cystea Sm., Engl. Flora 4: 260, 284. 1828. ——Rhizomatopteris A. P. Khokhr., Fl. Magadansk. OBlume, 347. 1985.
形态特征:高山林下小形夏绿植物。根状茎细长横走或短而横卧,网状中柱,黑褐色,无毛或密被红褐色柔毛,有褐色或浅褐色、质薄、卵形至阔披针形的鳞片疏生;叶生远生、近生或簇生,较细弱。叶柄较叶片短或长,基部常呈深褐色,向上为禾秆色或栗色;叶片卵状披针形、卵状三角形或近五角形,二至三回羽状,罕为四回羽状以上;羽片上先出,有短柄,基部多少偏斜或几对称;裂片边缘有小锯齿;叶脉分离,二叉或羽状,小脉通直,达锯齿顶端或达锯齿间的小缺刻。叶薄草质或草质,干后绿色,叶柄、叶轴及羽片、小羽片基部具稀少的鳞毛、多细胞节状毛或单细胞腺毛,叶片通常无毛。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背上,囊托微凸,孢子囊的环带有14-16个加厚细胞,囊群盖卵形、披针形、近圆形或半杯形,着生于孢子囊群下面囊托基部的一侧,膜质,宿存,起初覆盖孢子囊群,随后被成熟的孢子囊群推开,并将基部压于下面,宛如下位的囊群盖。孢子二面型,圆肾形,深褐色,周壁表面通常具刺状突起,少有褶皱。染色体基数x=42。
产地分布:本属现知有20多种和许多杂种,分布于世界温带、寒温带及热带高山。中国现知有11种,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高寒山地和台湾高山。
检索表
1
根状茎横卧或短横走,叶近生或簇生;叶片披针形至阔披针形;叶柄通常比叶片短,至多与叶片近等长;叶脉通常伸达锯齿顶端,罕有伸达裂齿间缺刻或凹处。
2
1
根状茎细长横走,叶远生;叶片阔卵形、卵状三角形或过五角形;叶柄通常比叶片长或等长;叶脉伸达裂齿间缺刻或凹处。
5
2
叶脉伸达锯齿顶端;植株通常高20-30厘米;叶柄较坚实,一般短于叶片,基部以上通常为禾秆色,有时带红褐色。
3
3
孢子周壁表面具均匀的、较密的刺状突起;叶片通常较狭长;生于石灰质土壤;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台湾高山。
3
孢子周壁表面不具刺状突起,具褶皱或粗糙、不规则凸起;叶片通常较宽;生于酸性土壤;分布于河北、西北及西南。
4
植株通常高不足10厘米;叶柄纤细,稍长于叶片或与叶片近等长,带栗色;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部。
4
植株高可达29厘米;叶柄较粗,直径约1mm,短于叶片,仅基部带深紫色;分布于贵州。
5
叶片阔卵形或卵状三角形,基部一对羽片的下侧近叶轴小羽片不特别伸长。
6
5
叶片近五边形,基部一对羽片的下侧近叶轴小羽片特别伸长。
10
6
囊群盖背上有短腺毛;植株较细瘦;分布于东北、华北、云南及西藏。
7
叶片上下两面具有短腺毛;分布于西藏东部及云南西北部。
8
叶长达50厘米以上,叶片四回深羽裂至全裂,孢子表面的刺状突起较密;分布于云南西北部。
8
叶长一般在50厘米以下,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孢子表面的刺状突起不密。
9
9
叶片三回羽状,末回小羽片或裂片较细,宽约3-5毫米;分布于西南、秦岭地区、河北及台湾。
9
叶片一至二回羽状,小羽片深羽裂,小羽片或裂片较大,宽约5-7毫米;分布于西南及秦岭地区。
10
末回裂片边缘不反卷;孢子表面具短刺状或疣状突起;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及台湾。
10
末回裂片边缘反卷;孢子表面具裂片状褶皱;分布于云南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