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蕨属蹄盖蕨科
Cornopteris Nakai (Athyriaceae)
15.角蕨属 Cornopteris Nakai
名称文献:Nakai in Bot. Mag. Tokyo 44: 7. 1930; S. H. Wu et Ching, Fern Fam. & Gen. China 287. 1991.
形态特征:林下湿生常绿或夏绿植物。根状茎大多粗而横卧、斜升或直立,较少细长横走,顶部及叶柄基部有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卵形、褐色或红褐色、全缘的鳞片;叶近生或簇生,较少稍远生。叶柄长,向基部加厚,近肉质或草质,干后压扁,上面有阔纵深沟,近光滑;叶片椭圆形至卵状三角形,在羽裂渐尖的顶部以下一至三回羽状,羽片或末回小羽片常羽裂;羽片披针形、阔披针形或下部的呈卵状披针形,无柄或有短柄,近平展,顶部渐尖或长渐尖,两侧不对称或近对称,一回羽状分裂至二回羽状,小羽片常羽裂;叶轴和各回羽轴上面有阔纵深沟,两侧有隆起的狭边,相交处有一肉质角状扁粗刺;叶脉分离,在裂片上羽状,小脉单一或二叉至羽状,不达叶边。叶干后褐绿色或深褐色至黑褐色,光滑或叶轴及各回羽轴下面被多细胞的短节毛及稀疏的披针形褐色小鳞片,少有被较多单细胞短毛,并混生少数具2-3个细胞的短节毛。孢子囊群短线形,椭圆形或圆形,背生于小脉上,无囊群盖。孢子两面型,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半圆形或肾形,周壁明显,表面不平,有少数褶皱。染色体基数x=41。
产地分布:约15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向北到达亚洲东北部温带,向南到达非洲东部(马达加斯加);中国现知有11种,通常生于山谷林下阴湿溪沟边。
检索表
1
孢子囊群椭圆形或短线形;叶一至二回羽状。
2
1
孢子囊群圆形;叶二至三回羽状,小羽片或二回小羽片羽裂。
15
2
叶一回羽状,羽片羽裂,至多基部有1(罕2)对分离而贴生的裂片。
3
2
叶二回羽状,小羽片羽裂。
10
3
叶片长椭圆披针形,羽片无柄。
4
3
叶片卵形;下部羽片有短柄。
5
4
根状茎直立;羽片密接或接近,基部浅心形与中部近等宽或略缩狭;叶轴及羽片中脉下面密被略卷曲的多细胞短节毛。
密羽角蕨
4
根状茎横卧;羽片有明显间距,基部截形并显著较阔(即基部第一对裂片常显著较长);叶轴及羽片中脉下面几无毛。
阔基角蕨
5
根状茎斜升或直立。
6
5
根状茎横卧或细长横走。
9
6
中部以上的羽片通常羽状半裂,少有深羽裂;裂片少的小脉大多单一,较少分叉,分叉处大多在中部以上。
峨眉角蕨
6
中部以上的羽片羽状深裂至全裂;裂片上的小脉大多二叉至羽状,分叉处大多在中部以下。
7
7
上部羽片基部上侧的裂片较下侧的狭而长。
阔片角蕨
7
羽片基部上侧的裂片均较下侧的短而小。
8
8
叶轴及羽片中脉下面明显宿存略卷曲的多细胞短节毛。
黑叶角蕨(原变型)
8
叶无毛,或幼嫩时略有疏短节毛,后变光滑无毛或几无毛。
变光黑叶角蕨
9
叶无毛,或幼嫩时略有疏短节毛,后变光滑无毛或几无毛。
角蕨(原变型)
9
叶轴及羽片中脉下面显著宿存略卷曲的多细胞短节毛。
毛叶角蕨
10
根状茎斜升至直立。
11
10
根状茎横卧或细长横走。
12
11
叶轴、羽轴及小羽片主脉下面显著宿存略卷曲的多细胞短节毛。
黑叶角蕨(原变型)
11
叶无毛或后变几无毛。
变光黑叶角蕨
12
下部羽片的小羽片通常圆钝头,罕急尖头,两侧羽片浅裂至半裂或粗锯齿状。
13
12
下部羽片的小羽片均为尖头,羽片半裂至深裂。
14
13
叶无毛,或后变几无毛。
角蕨(原变型)
13
叶轴、羽轴及小羽片中脉下面显著宿存略卷曲的多细胞短节毛。
毛叶角蕨
14
基部羽片的小羽片披针形,基部不缩狭,先端短渐尖或急尖;裂片有钝锯齿或近全缘;叶下面有较多单细胞短毛,罕见混生2-3个细胞的短节毛。
尖羽角蕨
14
基部羽片的小羽片卵状披针形或近卵形,基部略缩狭,先端通常渐尖或长渐尖;裂片浅羽裂或有钝锯齿;叶下面略有多有多细胞短节毛。
大叶角蕨
15
根状茎长而横卧;叶轴、羽轴及中脉下面有单细胞短腺毛。
滇南角蕨
15
根状茎斜升至直立。
16
16
叶轴、各回羽轴及中脉下面疏生至密生单细胞短腺毛。
毛复叶角蕨
16
叶几完全无毛。
17
17
叶片二回羽状,至多基部近三回羽状;裂片先端几全缘或有浅圆齿。
溪生角蕨
17
叶片三回羽状,末回小羽片羽裂;裂片先端有锐锯齿。
复叶角蕨(原变型)
《中国植物志》第3(2)卷(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