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珠属大戟科
Phyllanthus Linn. (Euphorbiaceae)
11.叶下珠属*——Phyllanthus Linn.
名称文献:Linn. Sp. Pl. 1981. 1753; Muell. Arg. in DC. Prodr. 15 (2): 274. 1866; emend. ——Niruri Adans. Fam. Pl. 2: 356. 1763.——Urinaria Medic. M alvenlam. 80. 1787. ——Diasperus Kuntze, Rev. Gen. 2: 596. 1891.
形态特征:灌木或草本,少数为乔木;无乳汁。单叶,互生,通常在侧枝上排成2例,呈羽状复叶状,全缘;羽状脉;具短柄;托叶2,小,着生于叶柄基部两侧,常早落。花通常小、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单生、簇生或组成聚伞、团伞、总状或圆锥花序;花梗纤细;无花瓣;雄花:萼片(2-) 3-6,离生,1-2轮,覆瓦状排列;花盘通常分裂为离生,且与萼片互生的腺体3-6枚;雄蕊2-6,花丝离生或合生成柱状,花药2室,外向,药室平行、基部叉开或完全分离,纵裂、斜裂或横裂,药隔不明显;无退化雌蕊;雌花:萼片与雄花的同数或较多;花盘腺体通常小,离生或合生呈环状或坛状,围绕子房;子房通常3室,稀4-12室,每室有胚珠2颗,花柱与子房室同数,分离或合生,顶端全缘或2裂,直立、伸展或下弯。蒴果,通常基顶压扁呈扁球形,成熟后常开裂3个2裂的分果爿,中轴通常宿存;种子三棱形,种皮平滑或有网纹,无假种皮和种阜。染色体基数x=13。
产地分布:约600种,主要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为北温带地区。我国产33种,4变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检索表
1
果实呈浆果状或核果状,干后不开裂,成熟后黑色。
2
1
果实为蒴果,干后开裂,成熟后褐色或淡棕色。
7
2
叶片基部两侧不对称;果实呈核果状;雄蕊3 (2.核果叶下珠亚属Subgen. Cicca (Linn.) Webster ) [3.余甘子组Sect. Emblica (Gaertn.) Baill.]。
余甘子
2
叶片基部两侧对称,果实呈浆果状;雄蕊5,稀3-4 (-6) (1.浆果叶下珠亚属Subgen. Kirganelia (Juss.) Webster)。
浆果叶下珠亚属
3
果4-12室[l. 异萼叶下珠组Sect. Anisonema (Juss.) Griseb.]。
异萼叶下珠组
3
果3室 (2. 白饭叶下珠组Sect. Flueggeopsis Muell. Arg.)。
白饭叶下珠组
4
雄蕊3-5,花丝离生;果直径约8毫米,内有种子4颗。
少子叶下珠
4
雄蕊5,花丝3枚合生,2枚离生;果直径约6毫米,内有种子8-16颗。
小果叶下珠
5
幼枝、叶和花梗均被短柔毛或微毛。
小果叶下珠(原变种)
5
幼枝、叶和花梗均无毛。
6
果时萼片宿存。
青灰叶下珠
6
果时萼片脱落。
落萼叶下珠
7
花生于落叶的枝条中下部,1-2朵被苞片所包;苞片大于花;雄花萼片镊合状排列 (6.后生叶下珠亚属Subgen. Metaphyllanthus P. T. Li) 。
后生叶下珠
7
花或花序生于叶腋,苞片远小于花;雄花萼片覆瓦状排列。
8
8
雄花萼片4-6,全缘。
9
8
雄花萼片4,边缘流苏状、齿状或啮蚀状[5.流萼叶下珠亚属Subgen. Eriococcus (Hassk.) Croiz. et Metc.].
流萼叶下珠亚属
9
雄蕊3,花丝离生 (3. 羽枝叶下珠亚属Subgen. lsocladus Webster)。
羽枝叶下珠亚属
9
雄蕊2-4,2枚的花丝离生,3-4枚的花丝为合生 (4.叶下珠亚属Subgen. Phyllanthus)。
叶下珠亚属
10
一年生草本;叶片线状披针形、长圆形或狭椭圆形,基部两侧不相等;子房有鳞片状凸起。
黄珠子草
10
灌木;叶片倒卵形,间有椭圆形,基部两侧相等;子房平滑。
11
11
叶片长约2厘米;花簇生;花盘5裂,裂片近圆形。
麻德拉斯叶下珠
11
叶片长5-15毫米;花单生,花盘杯状,顶端浅波状。
滇藏叶下珠
12
叶片下面边缘有1-3列短硬毛;子房和果有小疣状凸起 (4.叶下珠组Sect. Urinaria We. bster) 。
叶下珠
12
叶片下面边缘无短硬毛;子房和果平滑。
13
13
雄花萼片5-6;雄蕊3 (5.珠子草组 Sect. Phvllanthus)
珠子草组
13
雄花萼片4;雄蕊2。
21
14
灌木。
15
14
草本。
19
15
小枝圆柱形;雄花萼片和花盘腺体5。
瘤腺叶下珠
15
小枝具棱;雄花萼片和花盘腺体6。
16
16
小枝常集生于茎顶或老枝条的上部;叶片基部偏斜;花丝仅基部合生。
水油甘
16
小枝均匀生于茎上或老枝条上;叶片基部两侧对称,花丝全部合生成柱状。
17
17
叶片长3-14厘米,宽1.5-3.5厘米;花组成总状或圆锥状聚伞花序,花序长2-10厘米;雌花花盘杯状,顶端多少撕裂。
崖县叶下珠
17
叶片长2-20毫米,宽1-13毫米;花单生或簇生;雌花花盘坛状或盘状,顶端全缘。
18
18
叶片倒卵形或匙形,顶端钝或圆;侧脉不明显;托叶边缘有缘毛;苞片边缘撕裂;花通常单生。
越南叶下珠
18
叶片长圆形或披针形,顶端有尖头;侧脉明显;托叶边缘无毛;苞片边缘全缘;花4-6朵簇生。
西南叶下珠
19
一年生草本;叶片长椭圆形;侧脉每边4-7条;萼片和雄花花盘腺体5。
珠子草
19
多年生草本;叶片椭圆形或倒卵形;侧脉每边约3条;萼片和雄花花盘腺体6。
沙地叶下珠
20
叶片近革质,长3-9毫米,宽2.5-4.5毫米。
沙地叶下珠(原变种)
20
叶片薄纸质,长1.5厘米,宽约1厘米。
云南沙地叶下珠
21
子房4-6室[6. 红叶下珠组Sect. Nymphanthus (Lour.) Muell.-Arg. ]。
红叶下珠
21
子房3室 (7. 尖叶下珠组Sect. Eriococcoides Muell. Arg.)
尖叶下珠组
22
一年生草本;花丝离生。
蜜甘草
22
灌木;花丝合生。
23
23
叶片线状长圆形;花组成团伞花序。
落羽松叶下珠
23
叶片非线状长圆形;花单生或簇生。
24
24
叶片长4-5毫米,宽2毫米,基部偏斜;侧脉每边3条;花单生。
单花水油甘
24
叶片长2-4.5厘米,宽0.7-1.7厘米,基部两侧对称;侧脉每边3-9条;花簇生。
25
25
小枝圆柱形;叶片椭圆形或卵形;侧脉每边6-9条;雄花花梗长5-7毫米。
隐脉叶下珠
25
小枝具棱翅;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侧脉每边3-5条;雄花花梗长1-8厘米。
26
26
花紫红色;雄花花梗长3-8厘米;雌花花梗长6-10毫米。
贵州叶下珠
26
花淡白色;雄花花梗长1-1.5厘米;雌花花梗长2-2.3厘米。
尖叶下珠
27
雄蕊4。
28
27
雄蕊2。
31
28
子房密被皱波状或卷曲状长毛。
浙江叶下珠
28
子房平滑或有小瘤状凸起。
29
29
枝条、叶下面、叶柄均无毛;叶片长5-17毫米,宽4-8毫米;花1-2朵腋生。
云泰叶下珠
29
枝条、叶下面、叶柄均被毛;叶片长2.5-12厘米,宽1.5-4.5厘米;花组成腋生聚伞花序。
30
30
叶片长圆形或长卵形,基部两侧略不对称;花梗被短柔毛;雄花花梗长1-1.5厘米;雌花萼片究雌花花盘与子房等高。
穗萼叶下珠
30
叶斜长圆状披针形,基部两侧对称;花梗无毛;雄花花梗长5毫米;雌花萼片6;雌花花盘仅达子房基部。
毛果叶下珠
31
叶片基部两侧对称;雌花花梗被短柔毛;子房和果密被柔软的皮刺。
刺果叶下珠
31
叶片基部两侧不对称;雌花花梗无毛;子房和果平滑或有鳞片凸起。
32
32
花簇生;雌花萼片5;花丝基部合生。
海南叶下珠
32
花单生或组成腋生聚伞花序;雌花萼片6,花丝合生。
33
33
幼枝被微柔毛;小苞片边缘有缘毛;叶片长1.8-3厘米,宽0.8-1.3厘米;花组成聚伞花序。
云桂叶下珠
33
小枝和小苞片无毛;叶片长3-13毫米,宽3-7毫米;花单生。
34
34
小枝圆柱状,通常1至数条自枝的小凸起处发出;花梗长2-8毫米;花柱基部合生。
云贵叶下珠
34
小枝具棱,均匀排成二列;花梗长1.5厘米;花柱分离。
细枝叶下珠
《中国植物志》第44(1)卷(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