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亟待拯救保护!
发布日期:2010-12-02       作者:中国绿色时报   点击次数:4499
导读:国家林业局
中国绿色时报12月2日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仅高等植物就位居世界前三位。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到第三纪和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因而保存有大量的特有物种。在31142种高等植物中,超过50%的种为我国所特有,如银杉、珙桐、百山祖冷杉、华盖木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但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野生植物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对野生植物生境的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致使许多野生植物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科学调查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受威胁的野生植物估计超过4000种,受威胁的种类占全部种类的15%-20%。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林业局相继组织的调查表明,有百山祖冷杉、银杉、华盖木和落叶木莲、银缕梅和宝华玉兰等55种野生植物的野外种群已低于稳定存活界限,随时面临着野外灭绝的危险。
  这些极小种群植物多为我国特有,具有重要的生态、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对于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关注并拯救这些极小物种植物的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

  极小种群植物生存堪忧
  当灭绝物种达到一定数量时,必将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极小种群物种距灭绝仅一步之遥,因此,它的生存状态备受各方的关注。
  何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它是指分布地域狭窄,长期受到外界因素胁迫干扰,呈现出种群退化和个体数量持续减少,种群和个体数量都极少,已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种群,而随时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稳定存活界限是指保证种群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能稳定健康地生存所需的最小有效数量,这是一个种群数量的阈值,低于这个阈值,种群会逐渐趋向灭绝。一般认为,对于木本植物来说,野外种群稳定存活界限应为5000株。
  据调查,当前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濒危程度令人惊心,在国家林业局重点关注的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中,野外株数在10株以下的有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普陀鹅耳枥、百山祖冷杉和天目铁木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绒毛皂荚、广西火桐、羊角槭等6种。
  野外株数10-99株的有3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膝柄木、华盖木、峨眉拟单性木兰等7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天台鹅耳枥、景东翅子树、宝华玉兰等9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猪血木、百花山葡萄、宝华玉兰等14种。
  野外株数100-999株的有4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灰干苏铁、闽粤苏铁、水松、元宝山冷杉4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盐桦、大别山五针松、长果安息香3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毛瓣金花茶、凹脉金花茶、杏黄兜兰等40种。
  野外株数1000-9999株的有3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光叶蕨、德保苏铁、萼翅藤等19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云南肉豆蔻、长序榆等8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蕉木、五裂黄连、顶生金花茶等5种。
  野外株数>1万株的有2种,东北红豆杉和喜马拉雅密叶红豆杉,均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不仅种群数量少之又少,而且分布极窄。
  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中,野外只有一个分布点的有百山祖冷杉、天目铁木、四川苏铁等54种,野外仅存2个分布点的有膝柄木、灰干苏铁、闽粤苏铁等22种,野外有3-4个分布点的有毛枝五针松、庙台槭、德保苏铁等23种,野外有5-9个分布点的有梓叶槭、大别山五针松、资源冷杉等14种,野外分布点10个以上的有水松、长序榆、观光木等7种。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致濒原因是复杂多样的,生境破坏是物种濒危乃至灭绝的主要原因。我国天然林面积的急剧减少,使部分野生植物生境丧失或生境片段化,造成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生存难以为继。过度利用也是一重要原因,许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有的具重要的药用植物,有的是优质的木材和工业原料,有的是优良的观赏植物等。这些植物多分布于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滥砍乱挖、破坏野生资源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喜树的各个部位都含有具有显著抗癌活性的喜树碱,对白血症、胃癌等多种癌症和艾滋病等具有很好的疗效,其资源由于过度利用破坏严重,野生数量已经不足100株。还有紫檀、朝鲜崖柏、狭叶坡垒、异型玉叶金花、猪血木、兰科植物等野生植物就是因为其独特的药用、观赏或材用价值导致被过度利用而导致其种群逐渐衰退,陷入濒危。也有部分植物物种由于生存能力脆弱逐渐被淘汰,种群规模逐渐缩小或濒于灭绝。如百山祖冷杉以及华盖木等木兰科植物。
  我国通过自然保护区建设,使部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纳入了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在自然保护区以外的生境地也逐步开始采取拯救保护措施。但由于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许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未能“合法”纳入国家重点保护范围,特别是缺乏对许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发育生物学、种群遗传学、生殖生物学、种群和群落生态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无法针对特定物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导致多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的生存状态仍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发展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拯救保护行动箭在弦上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物种资源的保护工作,2004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全面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防止生物物种资源的丧失和流失。国际社会对植物多样性保护也高度关注,2002年4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六届会议正式通过了《全球植物保护战略(GSPC)》,其目标就是阻止目前植物多样性的不断丧失。其后,欧盟、英国等国家或组织对《全球植物保护战略》作出了及时的响应,制订了本国的行动计划。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和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也于2007制定完成了《中国植物保护战略(CSPC)》,这既是中国政府对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行动纲领。
  针对当前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生存危机,国家林业局从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的急迫需求出发,正在着手制订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计划,选取一批分布、生境、致濒原因等相对明确,能够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作为优先保护对象。鉴于我国现有人力、财力和物力的限制,尚无法对所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全面实施拯救保护。国家林业局将分期实施拯救保护措施。据了解,一期拯救保护方案计划将开展拯救保护试点,于2011年-2015年实施,突出重点,统筹安排,集中有限的资金,有针对性地进行抢救性保护。选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12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5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26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59种。在确保物种不灭绝的基础上,促进种群恢复。
  纳入《一期实施方案》的拯救保护对象条件为:一是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相关专项调查明确的“个十百千物种”;二是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相关专项调查明确的分布极度狭窄(仅存1-2个分布点)的野生植物;三是野外株数在1万株以内,但因利用过度,破坏严重、生存压力大、且分布范围相对狭窄的国家、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四是我国特有的、分布区相对狭窄的国家、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五是野外株数虽多于1万株,但作为特定区域的代表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开发价值或科研价值,能带动野生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类群;六是满足上述原则,且物种分布、生境、致濒原因等相对明确,能够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的野生植物。
  其中,“个十百千物种”的概念是:根据全国首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调查植物物种中,野外种群总株数是个位数、十位数、百位数或5000株以下的物种,简称为个十百千物种,是极度濒危物种。
  据了解,《一期实施方案》中涉及的物种野外种群数量极少,大部分处于稳定存活界限之下,其中近33%的物种野外数量不足100株,40%的物种野外种群数量少于1000株,如果不采取科学的人为干预措施,它们有可能在短期内灭绝,其所拥有的基因资源也将永远消失。特别是许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在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灭绝,将可能激发连锁效应,直至打破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灾难性后果。
  国家林业局为此确定了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基本原则、拯救保护目标和拯救保护技术路线。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就地保护为主,强化近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就地保护与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生境保护与生境恢复相结合的原则,有效改善和扩大物种的生存空间;三是坚持物种有效保护、种质资源保存和可持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统筹规划、分期实施、政府指导、多方参与的原则。以中央投资为主,地方按比例配套,并广泛争取国际资助和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筹集资金;五是坚持部门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以物种分布和生境现状为基础,打破行业界限,依托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植物园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发挥合力,统一规划;六是坚持科技支撑、强化科学保护的原则,以科技为先导,以保护生物学、生态学、生殖生物学、植物地理学、遗传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保护的科学性。
  拯救保护目标:对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全部进行编目、挂牌和建档,建立数字化监测体系和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原生境和种质资源全部进行有效的就地保护和种质库保存;建立迁地保护种群,扩大种群规模。对3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近地保护试验示范;对15种以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实施野外回归自然试验示范;对80种以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显现效果,种群数量保持稳定,部分种群规模扩大。
  拯救保护技术路线:针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濒危现状、保护状况、致濒原因等,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的技术路线。第一步:选择确定物种,现地定位确界,制定具体的就地保护实施方案;第二步:抢救性收集保存种质资源,保护物种及其基因;第三步:实施就地保护,确保极小种群植物野外不灭绝;第四步:解决人工繁殖技术,进行近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扩大种群数量;第五步:适时开展野外回归,恢复和扩大野生种群,扭转或延缓濒危态势。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保障工程实施的技术支撑,扩大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规范和加强野生植物的动态监测,建立护照档案及谱系记录,有效管理数据,科学评价保护成果,为野生植物科学保护发展提供模式。
  针对上述计划,全国将建立起极小种群植物保护管理体系,由国家林业局负责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作,制定相关规划和方案,组织部署相关培训和监督检查等;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安排本区域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工作,组织开展本底调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监督检查实施情况,组织申报建立国家级就地保护点等;国家级就地保护点,通过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保护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全国还将建立以国家级监测中心,省级监测站、管护监测点为依托,覆盖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原产地以及人工扩繁基地、迁地保护基地、近地保护点的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监测体系。查清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野外资源状况、迁地保护状况和人工培植状况,建立资源数据库,开展动态监测,掌握动态变化趋势,分析变化原因,提出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对策。

  
国家林业局将采取五项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依法进行拯救保护。政策完善和机制创新是增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成效的内在动力。结合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针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原生地既有国有,也有集体、个人所有的情况,从理论上积极探索土地置换、赎买、租赁和合作补偿及资本化运作等新机制,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完善。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各级政府认识。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保护管理机构,做到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资金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作的物质保障,过去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关注不够、投入不足,如今要确立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渠道,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优先安排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国家级就地保护点巡护道路、通讯线路、防护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管护、监测、生态公益林补偿、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经费,给予重点倾斜。
  四是加强科技保障,提高拯救保护有效性。通过科技提升拯救保护措施的科学性,确保实施的质量和效益。要围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的重点和难点,将物种致濒原因、生境恢复与改造技术、种质资源保存、人工扩繁技术、野外回归、调查监测等项目列入国家攻关课题或其他科技课题,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的力量,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要切实组装现有的科研成果和先进的保护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加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模式示范工作,选择不同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物种,总结适宜的新模式,以便在今后的野生植物保护工作中推广。
  五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全社会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为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实现野生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是维持人类生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可以预见,伴随着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行动的陆续落实,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生存状态将迎来春天。
原文地址: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s/72/content-453634.html
[ ]
2013/12/17 14:56:50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 © 2013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iPlant数字植物项目组京ICP备130069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