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 zhēn
沙针
(滇沙针)
Osyris lanceolata Hochst. & Steud.
物种保护
保护现状:布隆迪、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卢旺达、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种群已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
分类信息
模式产地: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形态特征
生活型:灌木或小乔木;
株:高达5米;
枝:枝细长,嫩时呈三棱形。
叶:叶薄革质,灰绿色,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2.5-6厘米,宽0.6-2厘米,顶端尖,有短尖头,基部渐狭,下延而成短柄。
花:花小;雄花2-4集成小聚伞花序;花梗长4-8毫米;花被径约4毫米,裂片3;花盘肉质,弯缺;雄蕊3,花丝很短,不育子房呈微小的突起,位于花盘中央;雌花单生,稀4或3朵聚生;苞片2;花梗顶部膨大;花盘、雄蕊同雄花,但雄蕊不育;两性花外形似雌花,但具发育的雄蕊;胚珠通常3,柱头3裂;
果:核果近球形,顶端有圆形花盘残痕,成熟时橙黄色至红色,干后浅黑色,直径8-10毫米。
生态习性
产地:产于西藏、四川、云南、广西。
分布: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也有分布。
生境:灌丛中。
海拔:海拔600-2700米;
物候:花期4-6月,果期10月。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根部含有类似檀香的芳香油,药用消肿止痛,驱风并治跌打刀伤;心材作檀香的代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