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ǔ tōng lù tí cǎo
普通鹿蹄草
(白花鹿蹄草)
Pyrola decorata Andres
物种保护
濒危等级:无危(LC)
分类信息
模式产地: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大理。
形态特征
生活型:常绿草本状小半灌木。
株:高15-35厘米;
根:根茎细长,横生,斜升,有分枝。
叶:叶3-6,近基生,薄革质,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或匙形,有时为卵状长圆形,长(3-)5-7厘米,宽2.5-3.5 (-4)厘米,先端钝尖或圆钝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下近于叶柄,上面深绿色,沿叶脉为淡绿白色或稍白色,下面色较淡,常带紫色,边缘有疏齿;叶柄长(1.5-)2-3(-4)厘米,较叶片短或近等长。
花:花葶细,直径1.5-2毫米,常带紫色,有1-2(-3)枚褐色鳞片状叶,狭披针形,长8-1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稍抱花葶。总状花序长2.5-4厘米,有4-10花,花倾斜,半下垂,花冠碗形,直径1-1.5厘米,淡绿色或黄绿色或近白色;花梗长5-9毫米,腋间有膜质苞片,披针形,长5-9毫米,宽1.3-1.5毫米,与花梗近等长;萼片卵状长圆形,长3-6毫米,宽2-2.5毫米,先端急尖,边缘色较浅;花瓣倒卵状椭圆形,长6-8(-10)毫米,宽5.5-7毫米,先端圆形;雄蕊10,花丝无毛,长4-5毫米,花药长3-4毫米,宽1-1.5毫米,具小角,黄色;花柱长(5-)6-10毫米,倾斜,上部弯曲,顶端有环状突起稀不明显,伸出花冠,柱头5圆裂。
果:蒴果扁球形,直径7-10毫米。
生态习性
产地:产河南、甘肃、陕西、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贵州、四川、云南、西藏。
生境:山地阔叶林或灌丛下;
海拔:1150-1300m;
物候:花期6-7月;果期7-8月。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本种为民间常用药用植物,主治肺病、止咳、筋骨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