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á tiáo qì
茶条槭
(华北茶条槭、茶条、茶条枫)
Acer tataricum L. subsp. ginnala (Maxim.) Wesmael
物种名片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一般高约2 m,偶可高达10 m。叶卵状椭圆形,长6~10 cm,宽4~6 cm,常羽状3~5裂,中裂片较大,基部圆形或近心形,缘有不整齐重锯齿,表面无毛,背面脉上及脉腋有长柔毛。花杂性,伞房花序圆锥状,顶生。果核两面突起,果翅张开成锐角或近于平行,紫红色。花期5~6月;果期9月。
物种保护
濒危等级:无危(LC)
分类信息
模式产地:模式标本采自苏联西伯利亚东部。
形态特征
生活型: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5-6米。
株:高达6米;
茎:树皮粗糙、微纵裂,灰色,稀深灰色或灰褐色。
枝:小枝细瘦,近于圆柱形,无毛,当年生枝绿色或紫绿色,多年生枝淡黄色或黄褐色,皮孔椭圆形或近于圆形、淡白色。冬芽细小,淡褐色,鳞片8枚,近边缘具长柔毛,覆叠。
叶:叶纸质,基部圆形,截形或略近于心脏形,叶片长圆卵形或长圆椭圆形,长6-10厘米,宽4-6厘米,常较深的3-5裂;中央裂片锐尖或狭长锐尖,侧裂片通常钝尖,向前伸展,各裂片的边缘均具不整齐的钝尖锯齿,裂片间的凹缺钝尖;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近于无毛,主脉和侧脉均在下面较在上面为显著;叶柄长4-5厘米,细瘦,绿色或紫绿色,无毛。
花:伞房花序长6厘米,无毛,具多数的花;花梗细瘦,长3-5厘米。花杂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萼片5,卵形,黄绿色,外侧近边缘被长柔毛,长1.5-2毫米;花瓣5,长圆卵形白色,较长于萼片;雄蕊8,与花瓣近于等长,花丝无毛,花药黄色;花盘无毛,位于雄蕊外侧;子房密被长柔毛(在雄花中不发育);花.柱无毛,长3-4毫米,顶端2裂,柱头平展或反卷。
果:果实黄绿色或黄褐色;小坚果嫩时被长柔毛,脉纹显著,长8毫米,宽5毫米;翅连同小坚果长2.5-3厘米,宽8-10毫米,中段较宽或两侧近于平行,张开近于直立或成锐角。
生态习性
产地: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
分布:蒙古、苏联西伯利亚东部、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丛林中。
海拔:800m;
物候:花期5月,果期10月。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茶条槭株丛自然,叶形美丽,花朵黄绿色,幼果粉紫色,秋叶红艳,是北方良好的庭园观赏树种,孤植、列植、丛植、群植均可。较为耐荫,可作群落之下木,或散植于疏林下。也可修剪成绿篱,或整形树供庭院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