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án fāng jiá mí
南方荚蒾
Viburnum fordiae Hance
物种保护
濒危等级:无危(LC)
分类信息
模式产地:模式标本采自广东肇庆鼎湖山;
形态特征
生活型:灌木或小乔木;
株:高可达5米;幼枝、芽、叶柄、花序、萼和花冠外面均被由暗黄色或黄褐色簇状毛组成的绒毛;枝灰褐色或黑褐色;
叶:叶宽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7(-9)厘米,先端钝、短尖或短渐尖,除基部外常有小尖齿,上面(尤其沿脉)有时散生具柄红褐色微小腺体,初被簇状或叉状毛,后仅脉有毛,下面毛较密,无腺点,侧脉5-7(-9)对,直达齿端,上面略凹陷,萌枝的叶带革质,常较大,基部较宽,下面被绒毛,疏生浅齿或几全缘,侧脉较少;叶柄长0.5-1.5厘米,有时更短,无托叶;
花:复伞形式聚伞花序顶生或生于具1对叶的侧生小枝之顶,直径3-8厘米,总花梗长1-3.5厘米或极少近于无,第一级辐射枝通常5条,花生于第三至第四级辐射枝上;萼筒倒圆锥形,萼齿钝三角形;花冠白色,辐状,直径 (3.5-) 4-5毫米,裂片卵形,长约1.5毫米,比筒长;雄蕊与花冠等长或略超出,花药小,近圆形;花柱高出萼齿,柱头头状;
果:果实红色,卵圆形,长6-7毫米;核扁,长约6毫米,直径约4毫米,有2条腹沟和1条背沟;
生态习性
产地:安徽南部、浙江南部、江西西部至南部、福建、湖南东南部至西南部,广东、广西、贵州(湄潭、册亨)及云南(富宁);
生境:山谷溪涧旁疏林、山坡灌丛中或平原旷野;
海拔:600-1300m;
物候:花期4-5月,果期10-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