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ī jiǎn cǎo
披碱草
Elymus dahuricus Turcz.
分类信息
模式产地:模式标本采自苏联外贝加尔;
形态特征
生活型:秆疏丛,直立;
株:高70-140厘米,基部膝曲;
茎:秆疏丛;|高0.7-1.4米,直立,基部膝曲;
叶:叶鞘光滑无毛;叶片扁平,稀可内卷,上面粗糙,下面光滑,有时呈粉绿色;
花:穗状花序较紧密,直立,长14-18厘米,径0.5-1厘米;穗轴边缘具小纤毛;小穗绿后草黄色,长1-1.5厘米,具3-5小花;颖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0.8-1厘米,3-5脉,脉粗糙,先端芒长达5毫米;外稃披针形,两面密被短小糙毛,上部具5脉,芒长1-2厘米,粗糙外展,第一外稃长约9毫米;内稃与外稃近等长,先端平截,脊具纤毛,脊间疏被短毛;
染色体:2n=28,42;
生态习性
产地:东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青海、四川、新疆、西藏等省区;
分布:俄罗斯、朝鲜、日本与印度西北部、土耳其东部;
生境:多山坡草地或路边;
物候:花果期7-9月;
栽培:本种性耐旱、耐寒、耐碱、耐风沙;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优质高产的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