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ēn huī qì
深灰槭
(粉白槭、太白深灰槭)
Acer caesium Wall. ex Brandis
物种名片
落叶乔木,高15~20 m。树皮灰色。叶较小,纸质,径约11~12 cm,基部近心形,3~5裂,边缘牙齿状,上面绿色,下面被白粉。伞房花序着生于小枝顶端,花淡黄绿色。翅果长4~5 cm,近于直立,小坚果凸起,嫩时被疏柔毛,翅倒卵形、嫩时淡紫绿色。花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果期9月。
物种保护
濒危等级:无危(LC)
分类信息
模式产地:模式标本采自喜马拉雅山西部。
形态特征
识别要点:本亚种与原种的区别在于本亚种的叶较小,直径约11-12厘米,基部近于心脏形,常5裂,稀3裂;花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果期9月;
生活型:落叶乔木。
株:高约15-20米,稀达25米。
茎:树皮灰色。
枝:小枝圆柱形、淡紫褐色,有时略有白粉,无毛。冬芽卵圆形,鳞片钝尖,边缘纤毛状。
叶:叶纸质,基部心脏形,宽15-21厘米,长12-14厘米,常5裂,裂片三角形,边缘牙齿状,尖头长1-1.5厘米,裂片间的凹缺钝形,上面绿色,下面被白粉,深灰色,主脉5条,侧脉7-9对均在下面显著;叶柄长10-15厘米、淡紫绿色,无毛。
花:伞房花序着生于小枝顶端,长6厘米,直径约7厘米,总花梗长2-3厘米。花淡黄绿色,杂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萼片5,淡黄绿色,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毫米,宽3毫米;花瓣5,白色;倒披针形,长5毫米,宽1.5毫米;雄蕊8,长3-5毫米,在两性.花中较短;花盘无毛,微凹缺,位于雄蕊外侧;子房紫色,被疏柔毛,花柱上段2裂,柱头反卷。
果:翅果长4-5厘米,张开近于直立,小坚果凸起,深褐色,直径8毫米,嫩时被疏柔毛,翅倒卵形、嫩时淡紫绿色、成熟后淡黄色。
生态习性
产地:产我国西藏西部。
分布:尼泊尔、孟加拉、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也有分布。
生境:生于海拔2000-3700米的疏林中。
海拔:2000-3700m;
物候:花期5月,果期9月。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在我国西藏常用本种的木材制造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