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 yè jiǎ lěng jué
大叶假冷蕨
Athyrium atkinsonii Bedd.
分类信息
模式产地:模式标本采自锡金;
形态特征
株:植株高0.6-0.85(-1.4)米;
茎:根茎粗短,横卧,顶端连同叶柄基部疏生棕色卵形鳞片;
叶:叶疏生或近生;叶柄长20-25厘米,鲜时紫红色,干后深禾秆色;叶片卵状三角形,长35-50厘米,宽约25厘米,先端渐尖,三回羽状至四回羽裂,羽片10-12对,斜上,T部棚(长0.5-1O厘米),长16—20厘米,宽6-8厘米(基部略窄),长卵状圆形,渐尖头,基部近平截,上先出,二回羽状至三回羽裂,基部1对小羽片略短,中部长3.5-4.5厘米,宽1.2-1.8厘米,长圆状披针形,基部平截,一回羽状或二回羽裂,二回小羽片长5-8亳米,宽2-3毫米,长圆形或近卵形,基部宽楔形,下侧略下延,有不整齐短尖锯齿,或下
果:孢子囊群圆,生小脉背上,每裂片1枚;囊群盖小,圆肾形,膜质,灰棕色,边缘略啮齿状,早落;
生态习性
产地:山西南部(垣曲)、陕西(太白山、宁陕、平利、佛坪)、甘肃(康县、徽县)、江西(武功山、安福、井冈山)、福建(崇安)、台湾(南投、嘉义)、河南(伏牛山、大别山、老君山、卢氏、桐柏、嵩县、奕川)、湖北(神农架)、湖南(桑植、石门)、四川(峨眉山、都江堰、保安、石绵、甘孜、马尔康、道孚、木里、盐源、康定、雷波、九龙、越西、大相岭、金川、雅江)、重庆(城口、开县)、贵州(梵净山、江口、威宁)、云南(鹤庆、丽江、泸水、贡山、漾濞、中甸、维西、德钦、宾川、昆明、禄劝、呈贡、嵩明、宜良、会泽、澄江、大姚、巧家、大关、昭
分布:日本、韩国、缅甸北部、锡金、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均;
生境:冷杉或铁杉林下或灌丛中阴湿处;
海拔:1200-40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