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āng yè qì
樟叶槭
(桂叶槭、小果革叶槭、革叶槭)
Acer coriaceifolium H. Lév.
物种名片
常绿乔木,高10~20 m。树皮粗糙。当年生嫩枝淡紫色,有淡黄色绒毛。叶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稀长圆状卵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被淡黄褐色绒毛,常有白粉;侧脉4~6对;叶柄淡紫色,嫩时有绒毛。伞房状花序,雄花与两性花同株;萼片淡绿色,长圆形,花瓣淡黄色,倒卵形,雄蕊长于花瓣。翅果长3~3.5 cm,果翅张开成钝角。花期3月;果期7~9月。
物种保护
濒危等级:无危(LC)
分类信息
模式标本:模式标本采自贵州贵定。
模式产地:模式标本采自福建福州鼓山;
形态特征
识别要点:本变种与原种的区别在于本变种的当年生小枝有更浓密的灰色长柔毛,多年生小枝有很密的淡黄色皮孔,叶下面,叶柄及果序均有更密的灰色绒毛;翅果较小,翅张开近于直立或锐角,小坚果特别凸起,近于卵圆形,有长柔毛,宽4毫米,连同翅长1.8厘米;
生活型:常绿乔木。
株:高约10米。
茎:树皮粗糙,深褐色或深灰色。
枝:小枝近于圆柱形,当年生嫩枝淡紫色,有淡黄色绒毛,多年生老枝褐色或深褐色,近于无毛,皮孔稀少,淡黄色,近于圆形或长椭圆形。冬芽圆锥状,褐色,鳞片卵形,边缘纤毛状。
叶:叶革质,长圆披针形或披针形,稀长圆卵形,长8-11厘米,宽2.5-3.5厘米,基部阔楔形或楔形,稀钝形,先端渐尖或锐尖,全缘,上面绿色,无毛,干后淡黄绿色,下面淡绿色,嫩时密被淡黄色绒毛,老时毛渐稀少或近于无毛状;主脉在上面微凹下,在下面凸起,侧脉5-6对,以30度的角与主脉叉分,几达于边缘,基部1对侧脉约达于叶片的中段,均在上面微显著,在卞面稍凸起,小叶脉显著;叶柄淡紫色,嫩时有绒毛,老时无毛,长1.5-3厘米。
花:花序伞房状,连同长1厘米的总花梗在内共长2厘米,有黄绿色绒毛。花杂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萼片5,淡绿色,长圆形,长4毫米;花瓣5,淡黄色,倒卵形,与萼片近于等长;雄蕊8,长于花瓣;花盘位于雄蕊外侧,被淡白色长柔毛;子房有淡白色长柔毛,花柱2裂,柱头反卷。
果:小坚果浅褐色,凸起,卵圆形,长7毫米,宽5毫米,翅镰刀形,宽7毫米,连同小坚果长3-3.5厘米,张开成钝角。
生态习性
产地:产四川东南部、湖北西南部、贵州及广西北部。
生境:生于海拔1500-2500米的疏林中。
海拔:300-1200m;
物候:花期3月,果期8月。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樟叶槭四季常绿,耐寒性强,是优良的庭院观赏树种,适于丛植或群植,可作早春花灌木或园林小品、雕塑的背景,也是良好的山地风景林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