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ào cí zhú
料慈竹
Bambusa distegia (Keng & P. C. Keng) L. C. Chia & H. L. Fung
分类信息
俗名:节竹
模式产地: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南川;
形态特征
识别要点:本种近似料慈竹 L . distegia ( Keng et Keng f. ) Keng f. , 但本种节间较短, 长达 45 cm, 淡绿色, 微被薄白粉, 光亮, 平滑, 无毛或有时幼时在节下疏被小刺毛; 幼秆下部节内具灰白色紧密厚层绢毛; 箨鞘顶端肩部及近边缘处波状皱褶; 箨片直立或外倾, 无毛或有时腹面基部疏被褐色小刺毛; 叶片基部楔形, 不对称, 背面无毛明显可以区别。也近似于粉单竹 L . chungii ( McClure) McClure, 但本种节间较短, 淡绿色, 幼时微被薄白粉、光亮, 无毛或有时幼时在节下疏被小刺毛; 幼秆下部节内具灰白色紧密厚层绢毛;枝条在秆的每节上数量较少, 较粗壮; 箨片直立或外倾, 基部不成颈状收缩, 无毛或有时腹面基部疏被褐色小刺毛; 叶片基部楔形可以区别。
形态特征:秆高6 m~ 8 m, 直径 3 cm~ 4 cm, 梢端径直; 节间圆筒形, 长 20 cm~ 45 cm, 淡绿色, 幼时微被薄白粉, 无毛或有时幼时仅节下疏被灰黄色至黄褐色小刺毛, 平滑, 光亮, 秆壁厚 3 mm~ 8 mm; 箨环隆起,幼时被向下的棕色刺毛, 常有箨鞘基部残留物; 秆环平; 节内高 3 mm~ 6 mm, 幼时秆下部节内具厚层灰白色紧密贴生绢毛。分枝习性较高, 每节上具多数分枝, 无明显粗壮主枝, 长达 45 m, 粗 15 mm~ 8mm, 斜展。箨鞘脱落性, 软骨质, 三角形, 长 17 cm~ 28 cm, 宽 16 cm~ 23 cm, 先端凹陷, 两肩高耸, 背面微被白粉和密被棕色刺毛或淡黄色, 顶端肩部及上部边缘波状皱褶, 边缘无纤毛; 箨耳缺失, 有时具肩毛; 箨舌高 1 mm~ 15 mm, 边缘 毛长 25 mm~ 8 mm; 箨片直立或外倾, 长 45 cm~ 18( 23) cm,宽 18 cm~ 6 cm, 卵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 其底部较箨鞘顶端约窄 2/ 3, 无毛或有时腹面基部中央具稀疏褐色小刺毛, 纵脉纹明显, 边缘无纤毛。小枝具叶( 5) 7( 9) 枚; 叶鞘淡绿色, 无毛; 叶耳缺失, 无毛; 叶舌低矮, 高 05 mm~ 1 mm; 叶片线状披针形,纸质, 长( 8) 13 cm~ 23 cm, 宽 12 cm~ 25 cm, 先端长渐尖, 基部楔形, 不对称, 上面绿色, 下面淡绿色, 两面均无毛, 次脉 5 对~ 6( 8) 对, 小横脉不明显,边缘具小锯齿。花枝未见。
茎:秆高7-11米,径3-5厘米,梢端稍弧曲,节间长20-60(-100)厘米,幼时微具白粉,有白色小刺毛,脱落后有小凹痕;箨环密生向下棕黄色刺毛,后渐脱落;秆环不明显;
枝:小枝有10叶以上;叶鞘无毛,叶耳叶舌均不明显;叶长披针形,长5-16厘米,宽0.8-1.6厘米,上面无毛,下面被白粉和微柔毛;
叶:箨鞘背面密生棕色刺毛,顶端平截稍凹下:箨耳窄长,横卧,有縫毛;箨舌高1-2毫米,具细齿,齿端成縫毛,易脆折;箨叶直立,不易外反,三角形或披针形,背部有纵脉,基部比箨鞘顶部窄;
生态习性
产地:四川;
物候:笋期 6 月。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秆材供编织竹器或造纸。鲜笋味苦, 可煮熟用清水浸泡去苦味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