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ù xiāng rú
木香薷
(野荆芥、臭荆芥、荆芥、山菁芥、香荆芥、柴荆芥、木本香薷、华北香薷)
Elsholtzia stauntonii Benth.
物种保护
濒危等级:无危(LC)
分类信息
模式产地:模式标本采自北京以北地区;
形态特征
生活型:直立半灌木;
株:高0.7-1.7m;
茎:茎上部多分枝,带紫红色,被灰白微柔毛;
叶: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8-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具锯齿状圆齿,上面无毛,仅边缘及中脉被微柔毛,下面无毛,密被腺点,仅脉稍被滅柔毛;叶柄长4-6毫米,带紫色,被微柔毛;
花:穗状花序偏向一侧,被灰白微柔毛,轮伞花序5-10花;苞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3毫米,带紫色;花梗长0.5毫米;花萼管状钟形,长约2毫米,密被灰白色绒毛,内面无毛,仅齿被灰白色绒毛,萼齿卵状披针形,长约0.5毫米,近等大;花冠淡红紫色,长约9毫米,被白色柔毛及稀疏腺点,内面具间断髯毛环,冠筒长约6毫米,漏斗形,喉部径达2.5毫米,上唇长约2毫米,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近圆形,长约3毫米,侧裂片近卵形;
果:小坚果椭圆形,光滑;
生态习性
产地: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
生境:谷地溪边或河川沿岸,草坡及石山上;
海拔:700-1600m;
物候:花果期7-10月;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木香薷适应性强,常生于山地草原、灌丛、沟谷及石质山坡,能形成小片灌丛;植株具有香气,夏季开花,花繁密而粉紫色,花朵生于花序一侧,是理想的美化灌木,适于庭院、公园、居住区绿化,可丛植观赏,也可植为绿篱;
植物文化:宋 赵叔向 《肯綮录·香薷》:“药有所谓香薷者,薷字不见于《篇韵》,独《本艸》音柔,今人多不识此字,北人呼为香茸,南人呼香蕕,其实皆音譌耳;”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香薷》:“香薷有野生,有家蒔;中州人三月种之,呼为香菜,以充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