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ó dù zhú
佛肚竹
(小佛肚竹)
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
分类信息
模式产地:模式标本采自广州;
形态特征
识别要点:竿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肿胀的瓶状竿,高约0.5-1m,较细,直径仅1-2cm;另一种是正常竿,节间不肿大,高达10m,直径3-5cm;
生活型:灌木状竹类植物;
茎:杆异形:正常秆高3-10米,径5-7厘米,中部节间长20-30厘米,圆筒形,深绿色,无毛,下部数节的节内、节下均有白色毛环;畸形秆高1-2.5米,径0.5-2厘米,中下部节间缩短、肿胀,呈瓶状;
枝:小枝具7-13叶;叶鞘无毛,叶耳小,鞘口具縫毛,叶舌短:叶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21厘米,宽1.6-3.3厘米,上面无毛,下面灰绿色,被柔毛,侧脉5-9对;
生态习性
产地:广东、现我国南方各地以及亚洲的马来西亚和美洲均有引种栽培;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本种常作盆栽,施以人工截顶培植,形成畸形植株以供观赏;在地上种植时则形成高大竹丛,偶尔在正常竿中也长出少数畸形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