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áo bǐng duǎn cháng jué
毛柄短肠蕨
(毛柄双盖蕨)
Diplazium dilatatum Blume
分类信息
模式产地: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形态特征
识别要点:本种形态多变在该属中是特别突出的;其根状茎兼具细长横走、横卧、斜升至直立各种形态;尤为奇特者,有时粗壮直立的根状茎上侧生细长横走的匍匐根状茎;植株大小及叶片分裂度的变化幅度也很大,初成熟植株的叶长有时不及1m,能育叶常为一回羽状或为一回羽状向二回羽状过渡形态;由于形态多变,本种异名不少,能育叶一回羽状的,先后被定名为 Allantodia veitchii (Christ) Ching 及 A. yaoshanica (Ching) Ching et C. H. Wang;
生活型:常绿大型林下植物;
株:植株高1-1.5米;
茎:根状茎横走、横卧至斜升或直立,直立者高可达50厘米,直径可达10厘米,先端密被鳞片;鳞片深褐色或黄褐色,线状披针形或线形,先端细长卷曲,边缘黑色并有小牙齿;叶疏生至簇生;
叶:能育叶长可达3米;叶柄粗壮,长可达1米,直径达1厘米,基部黑褐色,密被与根状茎上相同的鳞片,并有易脱落的褐色、卷曲的短柔毛,向上绿禾秆色或绿褐色,渐变光滑;叶片三角形,长可达2米,宽达1米,羽裂渐尖的顶部以下二回羽状或二回羽状一小羽片羽状半裂;侧生羽片达14对,互生,略斜向上,中部以下的卵状阔披针形,长达70厘米,上部的披针形,具短柄或基部贴生;小羽片达15对,互生,平展,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达20厘米,宽达4厘米,有短柄或无柄,先端长渐尖或尾状,基部浅心形或阔楔形,两侧羽状浅裂至半裂,或近似缺刻状;小
雄球花:孢子囊群线形,在小羽片的裂片上可达7对,多数单生于小脉上侧,少数双生,由小脉基部向上达其长度的1/2;囊群盖褐色,膜质,边缘睫毛状,从一侧张开,宿存;孢子近肾形,周壁明显,具少数褶皱;
孢子囊:孢子囊群线形,在小羽片的裂片上可达7对,多数单生于小脉上侧,少数双生,由小脉基部向上达其长度的1/2;囊群盖褐色,膜质,边缘睫毛状,从一侧张开,宿存;孢子近肾形,周壁明显,具少数褶皱;
果:孢子囊群线形,自小脉基部外行,不达叶缘,每裂片有4-5对;囊群盖线形,膜质;
染色体:2n=82;
生态习性
国内产地:云南(西北部怒江峡谷、西部、南部、中南部、东南部及东北部),北达四川(峨眉山、乐山、筠连)、重庆(缙云山),向东经贵州南部(独山、关岭、册亨)、广西(隆林、百色、平南、大瑶山)、海南(白沙南高岭、琼中五指山、东方尖峰岭)、广东大陆山地及香港等沿海岛屿、福建南部(南靖、漳州)、浙江南部(平阳)达台湾(山地广布);
国外分布:尼泊尔、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日本南部(九州及琉球)、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及热带澳洲、玻里尼西亚;
生境:热带山地阴湿阔叶林下,分布颇广;
海拔:100-1900m;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四川省峨眉山一带草医称该蕨种为鸡爪黄连,以叶治头晕症,根状茎治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