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大数据平台>>红豆杉科 >> 红豆杉属
西藏红豆杉 Search in PPBCSearch in FRPSSearch in FOCSearch in EOL
Taxus wallichiana Zucc.
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0米,树干单轴分枝,胸径达1.8米。树皮薄,淡红色或紫褐色,裂成条状或不规则片状脱落。带叶小枝细长,圆柱状,叶基下延处有细槽。顶芽较小,卵圆形,芽鳞圆形,棕色,覆瓦状紧密排列,在新生枝基部宿存。叶在小枝上螺旋状着生,有短柄或近无柄,排列成两列,较密。与小枝的夹角多为60-90度;叶条状披针形,呈镰状(falcate)或“S”状(sigmoid),长(1.4-)1.9-2.9(-4.1)厘米,宽(1.2-)2.2-2.9(-4.1)毫米,叶从基部或近中部变窄,革质;基部楔形,不对称,先端渐尖,常具突尖头,叶缘外卷。叶近轴面深绿色,有光泽,中脉凸起,0.2-0.3毫米宽,叶远轴面为浅绿色,有两条黄绿色气孔带,中脉带密被乳头状突起,中脉与叶缘带颜色与气孔带相近,宽度相近,无光泽;每侧气孔带具气孔(12-)14-18列,密集排列成不规则线型。雄球花腋生,单生,在可育枝两侧排成行,卵形,长5-6毫米,宽3-4毫米,具短梗。小孢子叶8-14枚,盾状,各具4-6(-8)个花粉囊。大孢子叶球腋生,单生,近无柄。假种皮初为绿色,覆盖种子的下半部,成熟时短时间内发育成杯状肉质红色假种皮,长7-10毫米,宽7.5-10毫米。种子卵球形,微扁,具二钝棱脊,稀三钝棱脊,先端有突起的尖头,长5-7毫米,径4-5毫米,成熟时褐色或黑色。
识别要点

该种与高山红豆杉相近,但本种为高山乔木,芽鳞片在小枝基部宿存,叶条状披针形,常呈镰状,叶缘外卷,顶端急渐尖,具明显的突尖头,叶背气孔带具排列密集的14-18列气孔,易于区别。
生境

林中
海拔

(1900-)2400-2700(-3100)米
物候期

9~4月
保护价值

红豆杉属植物是第三纪孑遗植物,对研究植物区系与红豆杉科系统发育有科学价值。喜马拉雅红豆杉是抗癌药物紫杉醇含较高的物种之一,其树皮和枝叶作为提取紫杉醇的重要原料,约90%的野生资源在过去几十年遭受到了严重破坏(Molur & Walker, 1998)。
致危因子

尽管喜马拉雅红豆杉多个种群在该地区多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受到保护,但由于该种零散分布,种群小,自然更新弱,加之过渡的商业和地方开发利用、森林砍伐和放牧等因素,其自然种群仍面临威胁。
保护现状

目前中国已将该种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物种,也被列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中。云南多地开展了红豆杉的人工繁育和栽培,但基本上没有喜马拉雅红豆杉。根据 IUCN的评价标准,该种保护级别列为濒危(EN)(Poudel等,2012)。
分布

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
中国科学院植物科学数据中心 © 2021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京ICP备16067583号-44    网站统计